引自中国医学文摘(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57%。根据推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 000万人。慢性乙型肝炎可以引起肝硬化、肝细胞癌。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仍以综合治疗为主,其迄今尚缺乏特效病因治疗方法。从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研究表明,肝细胞的损伤与乙肝病毒在人体内持续复制密切相关。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根本治疗措施,现将抗乙肝病毒治疗近况综述如下。
1 干扰素(1mterferonIFN)
主要分为a-IFN、β-IFN和γ-IFN。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有20多年,目前主要应用基因重组干扰素。干扰素。的抗病毒机理包括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肝细胞表达HLA-I类抗原从而促进受HBV感染的肝细胞被CD8+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清除。其直接抗病毒作用主要表现在诱导2'',5''寡腺苷酸合成酶的表达,促进寡腺苷酸合成而激活核酸酶L(RNaseL)使之降解新合成的HBVDNA,从而阻断HBVDNA的复制;它还可诱导蛋白激酶的表达,通过磷酸化而灭活真核细胞起始因子(eIF-1),从而使蛋白翻译不能进行。最近还发现干扰素。能够抑制HBV基因增强子-l的活性从而抑制其复制。
经多年的临床治疗观察,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已经肯定,其总有效率为30%~50%。临床常用量为3~6 MU,隔日1次肌注,疗程4~6个月。最近欧洲学者报道延长疗程至8个月可明显提高疗效。另有报道,用小剂量口含c4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46例,每日含化干扰素一片(20flu),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HBeAg及HBVDNA的阴转率分别为41.9%和58.3%。
a-IFN的主要适应症为血清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且转氨酶升高的病人。治疗的直接目标是HBVDNA转阴(斑点杂交法),HBeAg血清转换(HBeAg消失,抗-HBe出现)转氨酶复常。许多研究表明,治疗前血清ALT水平较高(大于2倍正常值)、HB-VDNA水平较低(小于100pg/ml)、肝活检可见活动性组织学改变(炎症与坏死)和肝纤维化,病期短,无并发症如肾衰或无合并HIV感染者,干扰素α一般可有良好的反应。对于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病人,不论干扰素的剂量疗程如何,其疗效均不好。
干扰素的副作用与剂量相关,剂量越大,副作用越明显。主要有流感样综合征,有骨髓抑制、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改变。这些副作用多可耐受,而且停药后多可恢复。大约5%-15%的治疗病例需作剂量调整或治疗暂停。
2 核苷类似物
核苷类似物的共同作用机现是代谢为相应的核苷酸再与乙肝病毒的DNA聚合酶活性位点结合,阻断由mRNA逆转录为DNA的第一条链及由第一条链合成第二条链,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由于它们对细胞内的cccDNA无影响,所以不能清除病毒。
拉米夫定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核苷类似药,已被美国药物与食品管理局(FDA)及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S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经国外临床多中心验证,服药1~2周后,血清HBV抑制率可达95%一98%,同时有ALT下降及肝脏病变改善。但停药后血清HBV水平重新升高。在东南亚地区(包括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及美国进行的Ⅲ期临床研究表明,每日口服100mg拉米夫定,2周后血清HBVDNA水平中位值降低90%以上。经每日口服100mg拉米夫定一年,HBVDNA中位水平比未治疗前降低了98%(安慰组为54%),ALT复常率为41%~?2%(安慰剂组23%~70%),发生HBeAg/anti-HBe血清转换同时HBVD—NA降低到检测不到的水平者为16%~17%(安慰剂组4%一6%),治疗后肝脏炎症坏死分数下降2分及2分以上者为52%一5S%(安慰剂组23%~25%,P
拉米夫定可口服给药,吸收良好,具有长期耐受性,治疗期间对HBV有持久的抑制效应。Hagmeyer等和Jarvis等总结分析了英文文献中有关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认为每日拉米夫定100mg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耐受性良好,治疗期间可强力抑制HBVDNA的复制,但治疗长达一年而停药后HBVDNA仍回升,很少有人能清除乙肝病毒,并观察到了对拉米夫定的抗药物。
3 胸腺肽a1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胸腺肽a1是由人工化学合成的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它治疗HBV感染的机理是促进胸腺T细胞的成熟,并诱导白介素2及干扰素。及β的产生及白介素2受体的表达,促进NK细胞的杀伤活性,同时可能还有直接抗病毒作用,Ansreone等1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予T-α1900 ug/m2,每周2次,皮下注射6个月,疗程结束时完全应答率为29.4%(5/17);16例接受干扰素α5 MU,每周3次皮下注射同样疗程者,完全应答率为43.8%(7/16);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随访6个月后两组的完全应答率分别为41.2%(7/17)和15%(4/16),也无显著性差异。1996年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进行的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单用胸腺肽α1,疗效与干扰素。相似,但二者联合应用有效率高于单用任何一种。最近我国台湾学者报道用胸腺肽α1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停药时HBeAg及HBVDNA转阴率分别为3.1%(1/32)和5.9%(2/34),但是对这两组分别随访12个月和6个月后。其HBeAg及HBVDNA转阴率分别上升为40. 6%(13/32)和26.5%(9/34),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9.4%(3/32)。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胸腺肽α1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疗效与干扰素α相似。但胸腺肽产生渐进和持久的应答。而且对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DNA阳性的病人有效。文献报道,除注射部位疼痛、不适外,胸腺肽α1的副作用极少,也无加重肝脏损害之弊,因此,对于不能受干扰素或已出现肝功能失代偿而病毒复制仍活跃的病人尤为适用。
4 抗病毒中药:苦参碱
苦参碱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及广豆根的有效活性成分。经鸭乙型肝炎(DHBV)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表明.苦参碱对HBVDNA的抑制作用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巫善明(1991)应用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30,例。对照组65例,结果HBeAg、HBcIgM、HBVDNA的阴转率治疗组为43. 1%,58%,37%,而对照组为9.2%、0%、0%,两组对比差异极其显著。蔡 雄等用苦参索(98%以上为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结果肝功能的改善作用良好,ALT和SB的复常率达81.6%和69.9%。HBeAg和HBVDNA转阴率为44.4%和45. 3%,与α-IFN比较无明显差异。
用法用量;成人常用剂量为苦参碱150 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个月为1个疗程。副作用;苦参碱的副作用轻微,静滴速度太快可产生头晕、恶心等。
5 联合疗法
干扰素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首选制剂,其总有效率仅为30%一50%。因此,如何提高有效率和降低反跳率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干扰素。与免疫调节剂或其它病毒制剂联合治疗的研究较为活跃。
刘树林等干扰素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例的疗效观察,结果显示α~IF''N、IL-2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激活和提高免疫功能,明显增强抑制HEV的作用,比单独用药疗效更好。
陈如山用胸腺肽a1和干扰素联合序贯治疗对“标准”于扰素疗法无反应的慢性乙型肝炎。24例患者先给予胸腺肽α1,(T-α1)1.6 mg,每日上午皮下注射1次,连续4天;第4天晚上注射T-α1后12小时。给予赛诺金(IFN-a1b)300万单位,肌注。自第2周起。每周有2天,先注射T-α1,1 2小时后再注射IFN-α1b。共治疗25周。结果24例中:11例<48%)HBV—DNA阴转治疗前HBeAg阳性的16例中,治疗后HBV—DNA阴转者10例(62.5%),该10例的HBeAg也几乎同时阴转;治疗前HBeAg阴性。抗-HBe和HBVDNA同时阳性的8例中仅1例阴转,表明重复应用干扰素的同时加用T-α1往往能取得良效。
仉洪田等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远期疗效观察,结果显示单磷酸阿糖腺苷与免疫调节剂胸腺肽联合应用,可达到两种药物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抗HBV的疗效。
总之,慢性乙型肝炎HBV持续感染的病原学治疗迄今尚无重大突破,干扰素对一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有效。干扰素治疗必须选择好适应病例,足够的治疗剂量与疗程。才有可能获得满意效果。拉咪呋啶与合成胸晾肽等正在进行认真的临床验证与评估,联合治疗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热点。联合疗法显示出可望提高一定的临床疗效,但远期疗效还在观察中。因此,联合疗法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扩大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