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的背后,都是同一个业主:成都地奥集团——作为大型骨干制药企业,记者注意到,地奥集团当下正在全速挺进能源产业。
能源产业的海外扩张计划,也排上了地奥的日程。
地奥现任董事长、总裁李伯刚
能源“黑马”
箭竹坪煤矿是纳入国家《古叙矿区总体规划》的19对中型矿井之一。古叙矿区位于泸州市古蔺、叙永两县境内,是四川境内唯一尚未大规模开采的优质无烟煤矿区,预测储量69亿吨,探明储量36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26.7%。
2003年11月,四川省泸州市公开拍卖川南煤田古叙矿区箭竹坪井田煤矿的采矿权和探矿权,以医药起家的成都地奥集团以3350万元拍得该煤矿。此次拍卖被媒体称为“煤矿第一拍”。当时这种做法被认为是我国矿业市场改革的大胆尝试和方向所在。
根据最近省发改委核准内容,箭竹坪煤矿矿井建设规模为年产45万吨,设计可采储量2284.2万吨,服务年限39年,矿井建设估算投资约2.7亿元。
箭竹坪煤矿的开工,也标志着古叙矿区即将进入大规模开发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
一次开车上班路上,李伯刚无意间从收音机里听到了箭竹坪井田煤矿要拍卖的消息——该煤矿当时是全省矿产资源出让项目中规模最大、投资金额最大的一宗,同时探采矿权一起出让,也开创了全国先例。于是李伯刚当天就指示下属收集资料,“全力以赴”。结果,如愿以偿。
中科院是地奥集团的大股东,成都高新投资公司也是其股东之一。
2002年底,地奥成立了成都地奥置业公司,2004年地奥集团将置业公司改扩为注册资金2亿元的地奥矿业能源公司。
李伯刚向记者透露,地奥集团每年都有1亿-2亿元的资金沉淀,地奥曾用这些钱投过房地产,“当时就买了几百亩土地,当然钱最后也赚了。后来考虑到地奥毕竟是个高科技企业,房地产并不一定适合地奥,而且我们也不一定能将房地产做到最好”。
不光四川的泸州、宜宾,最近五年来,地奥还把投资能源的触角伸向了甘肃、重庆、云南、贵州等地。
2004年,地奥通过拍卖拿下了重庆南川半溪煤矿,并与南川市政府等共同组建了由地奥矿业能源公司控股的南川宏能煤业公司,这也是南川目前最大的煤矿生产企业;
同年,地奥又把目光投向了云南镇雄,2007年,地奥成为该地西朗沟煤矿采矿权挂牌出让竞得人,该矿建设规模为年产120万吨;
西北边陲的甘肃,也有地奥匆忙的身影。2005年,由地奥投资的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的山丹县花草滩煤矿动工,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
打造第二主业
地奥朝着“能源王国”渐行渐近。
这可算是偶然中的必然。五年来,如何为地奥的沉淀资金找出路,成了李伯刚的“心病”。
2002年,地奥管理层提出了“稳定发展制药业,全面介入能源矿业”的战略,希望将能源矿业打造成地奥优势发展的“第二主业”。投身能源行业,可以让地奥的沉淀资金迅速“流动”起来。
就在地奥箭竹坪煤矿开工前一天,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第61期《经济预测分析》,分析指出,中国医药工业运行环境将“趋于严峻”,医药企业经济效益持续高增长的压力加大……
地奥似乎也在试图为自己寻找出路。
在五年漫漫的征途中,尽管李伯刚看着煤价起起伏伏,但从一进入能源产业开始,他就坦承没有想过中途退出,“首先,我们没有银行1分钱贷款,都是自有资金,并且项目都是分期投资,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其次,现在经济不景气,对一些企业来说是过冬,对我们而言却是机会,产业投资就要低潮时进行”。
“目前,地奥已有煤炭生产矿井4个,在建矿井4个,3年内预计产量可达400万吨,另有十多亿吨优质煤炭资源正在深入勘探中”,李伯刚首次向外界公开地奥能源秘密,“地奥煤炭产能规模目标是达到800-1000万吨,预计要投入50亿元进行建设”。
有业内人士在2003年曾给地奥算了笔账,箭竹坪煤田的实际可采量按2000万吨计,以地奥大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开采出每吨煤的利润在50元左右,按2000万吨可采量算,总利润不低于10亿元。扣除建井成本、勘探费用等,利润至少也有7亿元。
对此,李伯刚解释,“当时肯定没有这么高的利润,还差得远。现在煤炭的基价起来了,7亿元的利润应该差不多”。
李伯刚向记者透露,地奥大型煤化工项目亦已列入日程。
空闲时,李伯刚喜欢钓鱼。能源产业将成为他手中的另一条大鱼吗?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何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