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从几口大锅起步的“地奥”——记集团董事长、总裁李伯刚
发布时间:2013-07-11    发布人:    来源:中国报告文学

2013年春节前夕,由中国科学院、中央电视台发起举办的首届“科技盛典CCTV2012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推选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成都地奥集团董事长、总裁李伯刚获选“CCTV2012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让时间回到一年前那个春意盎然的四月——2012年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宣布:其下属的成都地奥制药集团公司的创新药物地奥心血康胶囊成功获准欧盟注册上市,这是我国成功进入欧盟市场的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药品,也是欧盟成员国以外获得市场准入的第一个植物药,标志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实现了零的突破。

此时的李伯刚静静坐在会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眼中充满着希望与欣喜。这一天,李伯刚等待了整整27年。

27年,这个勇于不断突破超越的男人,一直以五千年底蕴深厚的中医文化为依托,并以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姿态,借助高科技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地谱写出了一曲中医药复兴的豪华乐章,成为中国传统医药的坚决捍卫者。

借款50万元起家,到如今已横跨制药、矿业能源、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净资产已达50亿元,原始投资增值1万余倍。24年风雨兼程,地奥集团已经成长为中国中医药产业的巨子,但其领航者李伯刚却一直恪守着一名科学家的本色:思维严谨、思考缜密、决断稳健。似乎,他已经是一位隐忍于心,豪爽于情,大气于天下的侠者,总与纷繁的商界保持一壑之隔。

李伯刚,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企业家,在社会各界都能得到赞誉?带着疑问,带着敬意,我们走进地奥集团,走近李伯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我见证过李伯刚最初的艰难,他的研发工作是从几口大锅开始的。”——“地奥心血康”封闭车间问世

自古英雄出少年,江湖豪杰莫不如是。李伯刚的少年,却掺杂着几许心酸。李伯刚出生在四川省沐川县一个贫困的山村,生活条件很艰苦,恶劣的环境从小便造就了他执拗坚强的性格,不甘于向贫穷低头的李伯刚开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向命运抗争。

在那个物质紧缺的年代,在缺衣少食的贫穷环境里,只有家人们之间无条件的爱能够支撑着大家苦中作乐、相拥前行。李伯刚的童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渡过了,其间充斥饥饿,也饱含着欢乐和关怀。

李伯刚的父母扎紧腰带供他上小学,渴望李家能出一个秀才。

苦难是苦难者的通行证。或许正是因为童年的凄苦无着,才磨砺出今天的李伯刚坚韧与细腻并存的个性。一次,李伯刚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一块玻璃,万万没想到的是女校长大发脾气,硬逼他承认是故意破坏公物。“我不是故意的!”他紧咬着嘴唇。

“不承认就找你爹娘来赔,否则,就退学!”女校长不信征服不了一山娃子。

其实,当时一块玻璃就价值3.5元钱,可这3.5元对贫穷的山里人来说不算是一个小数目!一咬牙,他踏上了通往窖场的崎岖山路,为灰窖背石头。山高路陡,三十六里山路走下来,瘦弱的脊梁上磨出了血印。

当他一身汗迹,满头尘灰跑回学校,将自己挣到的3.5元钱交到女校长手里时,女校长吃惊的重新打量着面前这个性格执拗刚强的孩子。

受得了“委屈” 而不屈服造就了李伯刚。1965年,他考入成都科技大学。第二年“文革”开始,博士梦骤然破灭。他痛苦地徜徉在校园的林间小道上,望不到黑夜的尽头。1970年大学毕业后,李伯刚竟又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到防化兵部队。1975年转业到地方却又到四川商业专科学校成了一名教书匠。直到1977年,他才调入梦寐以求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无论天涯海角,总有一个地方装着你的梦。那年春天,成都平原上铺展着望不到边际的油菜花。他背着行李走进大都市,犹如落日下孤独前行的剑客:背负着自己的满腔热血,也背负着自己的义胆豪情。

“成都,我来了!”李伯刚在心中悄然呐喊。

每个城市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回忆,而李伯刚对这座城市的回忆始于家属区内那一栋栋总是充满着锅碗瓢盆交响曲的筒子楼。

李伯刚栖身的这座城市有着高高的蓝天、白云,有一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朴实如华的人,他们的道路弯曲而坎坷,背负岁月的风雨,品味生活的艰辛与欢乐。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一间翻滚着麻辣气息的苍蝇馆子,为一座摆龙门阵看川剧的茶馆,为一座充满市井气息的小镇。

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

报到后,李伯刚成为“穿龙冠心宁工艺改革研究”课题组的一员。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我一定要成为有成就的科学家!”他默默的对自己说。执拗的血液或许早已融入了他的体内,赋予了他厚重而真实的人文情怀。

改变世界首先要充实自己。为夺回逝去的时光,弥补知识的不足,李伯刚以顽强的毅力白天工作,夜晚躲进狭小的厨房学习,以小菜板为书桌,就这样熬过了730个夜晚。夏季,强忍着蚊虫的叮咬;冬季,麻木的手脚一次次被坚强的意志唤醒。

在书籍的海洋中,李伯刚就似一位海边拾贝的孩子,如痴似醉地汲取着知识的精华,从而成为他漫漫人生的智慧光芒,照耀他执著追求的理想,也为他今后在商海中长袖善舞、指点江山、驰骋纵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伯刚象蚂蚁啃骨头一样啃完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中草药成分化学》等10多本书籍,终于闯过了有机合成及天然物产化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迷宫”。

1980年9月,李伯刚的课题研究结束。他撰写的“穿龙薯芋中水难溶性甾体皂甙结构研究”在《医学学报》上发表。他主要参与的“穿龙冠心宁工艺改革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李伯刚在研究中发现:我国独有的一种药物植物中,含有生物活性特别强的甾体皂苷。这类甾体皂苷对于扩张冠脉、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和降血脂等有很强的活性作用。这种植物在我国储量丰富,价格低廉,还可以人工栽培。如果把它纯化、分离出来制成药品,用于治疗各种心血管病,一定会有特殊的疗效。

这一发现,使李伯刚兴奋得彻夜难眠,可是一想到要将它纯化、分离、提取,又一筹莫展。

穿龙冠心宁实验室活性很强,临床运用时却存在疗效不稳定、起效慢等缺点。其中生物活性特别强的甾体皂苷含量较低,且很难提纯,这是中成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了能够攻克心血管疾病,许多发达国家都投入巨资,试图将对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及降低血脂有较高活性的甾体皂甙提取出来,但是并未取得显著成果。

要想得到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且制造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的良药,必须大胆进行革命性的生产工艺研究。

1982年,李伯刚带领课题组六名科技人员开始向这个令人瞩目的高难度项目发起总攻。正式立项之后,他才感到了这份担子的分量。他面临的是集植物学、植物化学、药理学、临床医学、工程化学等八个专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但李伯刚没有退缩,他鼓起勇气又一次跋涉在书籍的密林里,徜徉在和王叔和、孙思邈、李时珍的大树之下。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陈竺曾说过这样一番话,“作为中科院曾经的一员,我见证过李伯刚最初的艰难,他的研发工作是从几口大锅开始的。”

有些日子,像一瞬间那样短暂,有些日子,像永远一样漫长。分布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内的四个实验室是多功能的,既是工作间、又是饭厅、也是寝室。从黄昏到三更,从三更到晨曦,只有昏暗的灯光陪伴着他。

大概每一项新的创造,都要经历一番艰难与阵痛,经费象一头凶猛的拦路虎横在了李伯刚的面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实验室在一楼,光线较暗,宁愿一个台灯,四个实验室轮流着用使用,也舍不得多添一盏;到外地做试验,宁愿步行十几公里路,也舍不得花几元钱坐三轮车。

被逼无奈,李伯刚不得不在紧张的实验中硬着头皮抽出人来,为外地乡镇企业搞食品饮料开发,拿到服务费后,立即充作研究经费。

1985年,当时正在成都生物所进行甾体皂苷技术攻坚的李伯刚,与很多国家的医药研究机构和企业接触,并在研发方面进行交流。在日本,他向日本同行提出合作意愿时,对方傲慢地说:“你们的研究成果只能做我们的参考资料。”这句话刺痛了一颗“民族自尊心”。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在完成小样研究之后,李伯刚所带领的课题组全体移师广汉进行中间试验。寝室就是铺满谷草的两间库房,一间男同志住,一间女同志住,工人三班倒。科技人员两班倒。李伯刚与科技人员一道,仔细观察着每一个数据,有时晚饭竟凌晨三、四点钟才顾上吃。就这样,广汉大战五十天,取得了重要的试验数据和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在得知日本某株式会社愿意提供经费搞一项合作研究的意向后,课题组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对方所需要的材料。由于研究课题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向课题组人员发放了3.8万元院长奖励金。这在当时来讲算得上一笔“巨款”,但为了继续研发,科研人员全部捐了出来充当科研经费。

李伯刚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将树脂法和传统溶剂法有机结合用于高纯度皂苷的提取,使其生产水平达到每天吨级的规模,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高纯度皂苷的工业化生产,这一高效、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在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天然药物行业的技术进步,为解决传统中药制剂“粗、大、黑”的缺陷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路线。

一种以甾体皂苷特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地奥心血康”终于诞生了!

李伯刚多年的梦想变为现实。这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于1987年通过中国科学院院级鉴定时,李伯刚彻夜难眠。然而,这种兴奋时隔不久便荡然无存。

1988年,地奥心血康研制成功,他开始四处寻找“买家”。

秋末的一个黄昏,暮色如铅,满山遍野的野草将这座西南小镇铺就了一派枯黄的底色。成都绝对不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城市,它悠然自得的外表下包藏着无数现实的残酷。

李伯刚背着刚刚获得中科院成果奖的研究成果资料,跨进了又一家企业的大门。徐徐的秋风,一缕一缕吹进李伯刚的心窝,不由一种淡淡的伤怀油然滋生。

他已经记不清这是他跑的第几家企业了。此时,这位中科院研究人员的形象如同一位乡镇企业的推销员,只不过他的背袋里装的不是廉价的小百货,而是14个科研院所、大学的100多名科研人员花了整整8年时间研发出来的科技成果。这一家厂长好歹没有像其他厂家那样对此不屑一顾,而是开了个价:“转让费20万,多一分钱也不行!”这对立志于药物工程领域研究,8年来每天睡在实验室,没有节假日休息的李伯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秋风吹过,秋叶纷纷,河坝边上的柳叶一片一片飘落在地上。他走出工厂,抬头仰望铅幕般沉重的天空,万分沮丧的大声呼喊:“天啊,难道科研人员的劳动就如此廉价吗?难道知识就这么不值钱吗?”

安慰捉襟见肘,没人在你受伤的时候,向你施予援手,李伯刚明白,这也是江湖,它正诠释着江湖的无情。纵容若是,李伯刚却并不将这些酸楚告知旁人,他学会了冷暖自知,越过层层阻碍,终于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有时候,我们并不缺少坚持,缺乏的是那一步踏出去的勇气。李伯刚明白,生活不是一种刁难,而是一种雕刻。在众人的质疑声中,李伯刚决定“下海”。在当时,“下海”者可谓络绎不绝,然而对于一个醉心于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却是一项破茧成蝶般的痛苦。

而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用李伯刚的话说,他不能眼看着这项有益于全人类健康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更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数百万心脏病患者仍然挣扎在死亡线上。

光明一直在前方,只要你向前迈出一步。1988年8月,李伯刚向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基金会贷款50万元,创办了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制药厂。

1989年3月,在中科院成都分院废弃的图书馆封闭的生产车间里,第一批“地奥心血康”问世。


世界著名药业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地奥国际一流的实验仪器和现代企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让人称奇。”——“地奥心血康”叩开欧盟大门

持剑走江湖,仗义行四方的侠客,手中总是少不了一把锋利光芒的宝剑。而李伯刚带领下的地奥集团的“宝剑”,便是创新与科技驱动。

作为一个由科学家创办的企业,李伯刚对科研始终抱有钟情。他说,经济的竞争,实质是知识的竞争,核心是创新的竞争,在企业管理中,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三者缺一不可。

地奥心血康“一炮走红”,李伯刚却没有停止科技创新的脚步。1992年,建立药物研究所以来,投入经费不断递增,至2000年后,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达8000多万元。

二十多年来,只要是科技人员的研发需求李伯刚都少有拒绝,对于经费更是分文不苛。在地奥,新药研究一旦立项,科研经费将得到充分保证,科研人员将无须为经费发愁。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巨资投入背后,换来的是自主创新的累累硕果。地奥已申请158余项自主创新专利,20项P C T 国际专利,已有103项自主创新专利获国家授权。

地奥集团先后拥有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基因工程药物、药物制剂等国内一流的10个研究室,建有国家天然药物、药物筛选、安全检测、分析测试等国内一流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对新药研发的投入,李伯刚考虑的不仅是公司的利益。在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后,依然能从其身上发现一个科学家所具有的严谨精神。

医药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激烈。医疗改革,医保招标,产品更新,渠道管理……多变的市场、激烈的竞争如大浪淘沙,在这个竞争激烈又复杂的市场上,有些人湮没了,有些人退出了,有些人转向了其他行业,李伯刚却依然执着坚持着科技创新。

2002年,地奥根据市场需求研发了一种免疫增强药———迈普新(胸腺肽α1),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产品,很有市场前景。

快要拿到批文的时候,集团总裁办公会进行论证,却发现该药的成本相对于中国市场来说仍然偏高,不符合中国国情,于是总裁办公会要求科研人员从每一个生产环节上逐一试验,力争把药品的成本降低到普通百姓都用得起的水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使药品的成本比论证前降低了3倍。价格从进口的980元降到国产的198元。该产品不仅纯度比进口产品高,而且在2003年防治“非典”中为人民作出重要贡献,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年销售收入已近5亿元。

促红细胞生素(E P O )是基因工程产品,是唯一治疗肾功能衰竭贫血的特效药,因技术含量高,研制难度大,投入高,长期以来我国依靠进口,每支进口价格400元,每年花费国家上亿美元的外汇。

李伯刚带领下的地奥集团研发人员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攻克了种种技术难关,不仅成功地研制出了国产的E P O (依倍),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现地奥生产的E P O (依倍)售价为38元一支,比进口价低了11倍,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广大患者的经济负担。

李伯刚说,他和他的团队,最初都是从科学院出来的,大家骨子里都有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他们认为,企业的强项始终在科研这一块,靠的是产品的优势,通过药品的疗效、安全性、服用方便与否等等,让患者去接受。

2007年,世界第三大著名药业赛诺菲安万特公司高管考察地奥后得出结论:“地奥的高层次人才云集。宽敞的科研综合实验大楼和优美整洁的厂区、国际一流的实验仪器和实验室让人称奇。但更令人称道的是地奥已经建立并完善了现代企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在李伯刚看来,所谓现代企业的良性运行机制,首要的是人事和分配领域的机制创新。

自古天下“不患贫,而患不均”。但“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原则显然不是地奥的选择。

在地奥,有三种劳动模式:创造性劳动、复杂性劳动和简单劳动。这三种劳动都有不同的定性、定量考核方法,工资待遇随业绩而变动。

“地奥在分配上,选择与企业效益紧密挂钩。效益高多分配,效益低少分配。科研人员在产品投入市场后,每年都可获得产品利润3%-5%的奖励。”

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为地奥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地奥,如同一个独具魅力的磁场,吸引了无数人才。香港理工大学的王学超博士后的爱人在南充工作,为了让他全身心投入合成药物的创新研究工作,李伯刚亲自跑他爱人的调动问题。其爱人调入成都后,他将全部精力放在心脑血管、肝炎、糖尿病等领域的20多个新药研究中,带领科技人员对天然和合成药物作结构改造,并按国际化要求,对创新化合物进行系统评价,目前已发现一大批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与同类产品比较具有良好优势的产品,先后获得5项专利,为下一步创新药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的地奥集团已成为航空母舰,成为集天然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合成药物、新型制剂研制为一体的大型骨干制药企业,国内实力最强的药物研制、中试、生产基地之一,世界上最大的高纯度甾体皂苷和高纯度胸腺生产企业。李伯刚说,取得的所有成绩,都离不开地奥的科技创新。

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国立科研机构孵化出的地奥,不愿意也不屑于安于现状,李伯刚想到国际舞台上去打擂。

中医虽然传播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普遍难以打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大部分只能在华人的圈子里使用。西方人用西药的模式理解中草药,很难理解中医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成为中草药走向世界的一道障碍。

执拗的李伯刚不信这个邪,他下定决心要啃掉这个硬骨头。

为了让地奥心血康胶囊走向世界,李伯刚在集团组建“地奥心血康再研究课题组”,从源头药材种植到原料加工再到成品制造,整个生产过程都以国际现代制药生产规范为标杆,药材、原料、半成品、成品标准以欧洲药典为标准。

2006年3月,地奥集团开始与荷兰应用科学院(TNO)下属的生物医药研究所(SUB)合作,共同开展中药进入欧盟国际市场的研究。双方科学家紧密合作,在系统学习双方药典、药物和欧盟植物药药品注册法规的同时,对地奥心血康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深入研究,并实施欧盟GMP规范生产。

2008年2月,地奥集团向荷兰药品评价委员会(MEB)递交了地奥心血康胶囊欧盟药品注册申请,于该年3月递交了欧盟GMP认证申请。犹如黄沙落日下一个背负复兴民族医药复兴的孤胆剑客,李伯刚和他的地奥以此正式拉开了中草药闯欧盟的序幕。

立冬了,冬天来了。

成都的冬天不能只说是阴天,它是由铁灰色的厚厚的云层扣成的一个盖子,然后,阴影像被稀释后的墨汁一样渗到这个城市的每一个毛孔里。

这样的冬日午后,李伯刚很容易想到二十年前那个独闯乡镇企业大门转让科研成果却被碰得一鼻子灰的自己。二十年,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容貌,却始终没有改变一个男人对于中医药事业的执着与追求。

经过近十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一架波音747稳稳的降落在了成都双流机场。两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从飞机上走了下来。他们是荷兰健康保护检查局的欧盟GMP检查官员。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高手对决,比的不仅仅是功夫,还有智慧,如同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之于华山之顶;西门吹雪和叶孤城之于紫禁之巅。金风玉露,余韵缭缭。

欧洲GMP检查官员们相当谨慎,每一句话都斟酌再三。李伯刚和他们交流时,每当探讨专业问题,他们就条件反射一般的拒绝回答。

“我们抱着有朋自远方来的态度,而他们却显得有点苛刻。对检查的思路、内容,绝口不提。”李伯刚回忆。

根据惯例:如果检查过程中有重大问题就一票否决。当检查工作接近尾声时,两位药审局的官员神情近乎激动:这是欧洲方面第一次到中国检查GMP,他们居然一个重要问题也没有!

两位检查官在干冷潮湿的成都工作了4天时间,临走时破天荒地提前通知地奥方面说:“你们的药品生产已经过关了,这在欧洲也属于中上水平了。”这样的情况在欧洲境内的检查中尚属罕见。

令他们吃惊的是,李伯刚没有急于安排晚宴,他要求所有技术人员来到会场听取检查官的报告。

“我们没想到对细小问题这么在意,如此尽心解决。即使欧盟境内的药厂也都存在许多小问题。”一位检查官感叹道。

狭路相逢,创新者胜。地奥凭借自己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其自主研发的心血康胶囊一步步叩开了欧盟的大门。

2012年的春天来得比以往早一些,整个天府之国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花的海洋。桃花笑靥迎人,在溪边山畔,屋前篱落,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给遍野铺满金黄,暖风中尽是青草和豌豆花的香气。李伯刚站在地奥综合科研大楼6层办公室宽大的落地窗前,目光越过创业路车水马龙的繁华,投向了遥远的天际。那一天,荷兰药品评价委员会(MEB)官网向全球发布了地奥心血康胶囊成功在该国注册获准上市的消息。

2013年2月7日晚,在星光熠熠的CCTV2012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上,凭借“地奥心血康”欧盟注册上市而获选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的李伯刚动情的说到,“中医药现代化不仅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更是科学理念的沟通与融合。我作为一个天然药物的科研工作者,就是要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手段去研究、传承、创新中医药,希望我国有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药品走向国际市场。”


资阳市医院原院长离休老战士刘毓峰:“轻症患者每天只需费1.5元,重症患者只需3元,就可以完成治疗。” ——诚信与民生理念结出“双益之花”

李伯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诚信是企业运行、做人之本,是企业、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地奥集团面对社会、面对消费者、面对客户、面对员工,总是把诚信精神作为基本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诚信,是一个人乃至一家企业生存的根本。诚信的意义不仅在于一笔交易的成败得失,而在于它标志着一个企业的品质。

李伯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经过多年的运作,诚信作为地奥得核心价值观而成为制度而被“保存”下来。滋养了地奥人言必信、行必课、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文化品格,从而成就了今天的地奥。

在李伯刚看来,地奥能发展到今天,诚信为本的根本不能忘。他经常在内部员工大会上用四句话来诠释“诚信”:诚信是地奥对消费者的道德承诺;诚信是地奥商家、客户的交易原则;诚信是地奥对员工的一贯态度;诚信是地奥处理员工间相互关系的基本要求。

“如果有人一门心思只想赚钱,置社会责任和社会要求不顾,那么这样的公司马上就会碰壁处在当前的时代,无视社会责任,将危及公司能否在社会上立足。”这是日本企业家松下先生谈到经营术时所言。在这一点上,地奥集团的“社会责任”与松下公司有相似之处—以优质低价的产品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就是地奥对消费者的道德承诺。

诚信是李伯刚最看重的一项生意秘诀,因为诚信李伯刚才得以建立自己的药业王国。这就是诚信带给他的巨大回馈。纵观李伯刚的事业史,他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离不开信誉的扶持,这是无价的资产。

“一个好的产品,不但应该安全有效,更要质优价廉。”2013年的一个春天,一直忙得不可开交的李伯刚总裁终于有时间坐下来跟我们谈起了地奥的诚信经营。

通过开发先进的生产工艺,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药品价格,让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都能用得起药,从而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这是地奥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认识。

“由于攻克了甾体皂苷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的难题,地奥成为了第一个大规模、高纯度、低成本生产甾体皂苷的企业,从而地奥心血康规模化生产也成为了可能。”李伯刚介绍,虽然原材料、原辅料、能耗等都在涨价,但地奥不断完善产品的生产工艺,通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了产品价格的稳定,“现在轻症患者每天只需要花费1.5元,重症患者每天也只需要花3元,就可以完成治疗。”

正是在地奥不断的科技创新中,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大大减轻。让企业和消费者“双受益”的理念与实践给地奥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双受益”思想经过发展,最后形成地奥“双胜法”经营战略。简单说,就是让厂家、商家、消费者都成为赢家。这个道理说来容易,然而,在地奥公司并不是每个员工都能明白。有一年,地奥心血康出现缺货,许多商家为了早日拿到货,不与地奥公司商量,就直接汇出预付款,一时间预付款高达300多万元。

面对这种情况,李伯刚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似有些不可理喻的决定:通知财务部门告知对方,并立即停收预付款。再有汇来的,立即退回。有人很纳闷:提前收款对公司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双胜法”的根基是诚信。李伯刚告诫员工:“一个只顾眼前利益的人,就不会得到长远的利益;一个只注意自己利益的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利益。”正因地奥人诚信待人,地奥才建立了遍布全国1000多家医药公司和5000多家医院的信任度,获得了数亿消费者对地奥产品的忠诚度。

“在我看来,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忠正为人,诚信谋事。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任何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企业都必须以诚信作为企业一切行动的原则。”李伯刚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资阳市医院原院长,离老考战士刘毓峰长期服用地奥心血康。刘告诉记者:“诚信是地奥的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诚信对“双受益”的构建极为重要。在地奥的各个环节诚信更是生产、商业活动的灵魂,是地奥的一张真正的‘金质名片’。”

古今中外,有作为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创始人的品格和信仰。作为地奥的创始人,李伯刚在创业初期就将“信”当作事业精神的灵魂。始终将“信”视为商道之本,并通过自己的率先垂范,带动地奥人对“信”的珍守与遵行。

有一年春天,地奥所产脂必妥片的一种辅料突然缺货,生产面临停产,面对接踵而至的订单,公司上下十分着急。为了找到合格的辅料,公司先后与全国80多家类似辅料的生产厂家联系,并取回样品进行化验。

但让李伯刚失望的是,其中只有少数几家的产品基本达到要求。他没有多想,要求继续寻找百分之百合格的辅料才能生产……

25年来,科研人员出身的李伯刚以严谨著称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经营着地奥集团。他将质量看做是地奥集团的生命:言必称质量,行必想质量。在公司内部流传着“1=100”的质量算式。地奥人说:就整体而言,100粒中有1粒不合格的产品是99∶1,但1粒不合格的产品对病人来说却是1∶1。因此,在地奥人的眼中,1粒与100粒之间是一个“等式”。

“高质量是地奥人追求的永恒主题。”李伯刚说,没有百分之百的合格辅料,怎么可能生产出百分之百的合格产品。要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产品,必须作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对发展质量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和急迫。地奥集团制定的检测涉及200多项。从原材料购进到产品出厂送到医院的几十个环节中,每一环节都有质量监控员进行监控和量化检查。公司每一个岗位还特设了流动检查员,不间断地进行流动检查。对质量的不懈追求给地奥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回报,产品销量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

“地奥人”正是浸润在如此严把质量关的氛围里,才接二连三地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成为奇迹:成为世界上领先的高纯度甾体皂苷和高纯度胸腺肽生产企业;成为集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微生物药物、药物制剂研制为一体的大型骨干制药企业;成为国内实力超强的药物研制、中试、生产基地之一……

而今,以李伯刚为首的地奥团队把目标瞄向了糖尿病、癌症等更大的医学难题。这些医学难题一旦被攻破,将造福于人类,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也将再造一个“地奥”。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倘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

出生于40 年代的人的李伯刚有一段贫困饥饿的非凡经历。正是因为这般不寻常的经历,才煅造出了他特有的社会责任感,才煅造出了他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知道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与贫病交加的滋味!

少年时期极度贫困的经历和父母的谆谆教诲,使成功以后的李伯刚总是竭尽所能去帮助别人,做好慈善事业。从1995年正式捐出第一笔善款至今,转眼18度春秋。李伯刚和他麾下的地奥集团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如源源不绝的清泉,滋养着八方大地的弱势群体、温暖着一颗颗受苦受难的心。

1998年6月,为振兴我国的药学事业,特别是中药事业的现代化,李伯刚向中国药学发展基金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奖励在中药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决定在中国药学发展基金设立“地奥药学科技奖(中药奖)”。

成功后的李伯刚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集大成者自觉地把自己的财富纳入社会总财富的一部分,克勤克俭,避奢就俭,通过纳税的形式谋求实现公共事业,通过捐赠形式救助部分无产者,通过创办工厂的形式使劳动者享有劳动的权力,并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他在致力于地奥发展的同时,把每一份爱心敬奉给群众。

记者想听听李伯刚先生多年来从事慈善的心得,思忖片刻后他很认真坦陈心扉:“世界在变,地奥‘来源于社会,惠泽于民生’的理念永远不会改变。”

李伯刚对记者谈起他参与公益慈善的初衷时说到,能有今天的事业,他要感恩父母,感恩苦难的磨炼、感恩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们,从事慈善,是他心灵对众恩的回报。慈善的事很多很多,他还会点点滴滴做下去;慈善的路很长恨长,他还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大爱无华,他朴实的语言,犹如千年古庙的梵钟声声,催人深思!

“企业小的时候,是自己的;企业大了,就是社会的、国家的、人民的。” 慷慨之言,彰显赤子之心。心怀天下者,必是德泽大地之人。尽管富甲一方,李伯刚却从不奢侈浪费,至今仍保持着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良好风范。他不讲究吃喝,生活俭朴,但在社会公益事业上却是满怀热忱、一掷千金。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四川省检察院计财处副处长周辉炬:“四川省基层检察院是‘检察官教育基金百万捐资’最大的受益者。”——企业家与检察院结出“双赢之果”

让时光再次回到那个颤抖的五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李伯刚从办公大楼上撤出来,他紧急询问,四个制药厂、生产车间怎么样?在场的领导干部赶紧拨打电话。然而,通讯的中断让他们得不到任何准确的消息。与此同时,坏消息一个个传来:都江堰受灾严重!彭州受灾严重!绵阳受灾严重!

让人万分焦急的一个多小时终于过去了,李伯刚得到些许宽慰:地奥集团位于成都、达州的四个制药厂,除部分厂房、设备受到一些损坏外,所有人员毫发无损!李伯刚当即作出指示:各制药厂立即清点灾区急需的防治感染、消炎镇痛的药品,准备送往灾区;紧急抢修受损设备,生产灾区急需药品车间,13日必须恢复生产,赶制灾区急用药,全力保障灾区药品供应! 

地震的强烈震动和摇晃,让地奥集团旗下成都药业抗生素大输液车间的冷却水罐被震坏,而抗生素又是灾区急救必不可少的药品。李伯刚立刻决定:不管多大的困难,一定要千方百计抢修出来!

经过紧张的抢修,严格的消毒和检测,生产车间终于可以正常使用了。此时,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作为一家制药大厂,日常工作量已经十分饱和,若要满足灾区急用药的需要,必须全盘打乱原有的生产计划,重新进行人员及生产线的调整。对于药厂而言,一般会提前1个月制定生产计划。临时打乱和调整计划,将会产生连锁反应:原材料供应和供应量必须随计划的调整而改变,生产一线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也将受到严峻考验,公司各部门相关的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

制药是一个对各环节要求异常严格、缜密的行业。临时的生产调整、不眠不休地加班加点,所有的员工都必须全力以赴,才能完成支援灾区急需药品的生产任务。有的员工家里房屋被毁,有的员工亲朋身处灾区,但是为了赶制灾区的急需药品,他们仍然坚守着岗位,寸步不离。

“四个制药厂的防治感染、消炎镇痛的药品情况全部报上来!”地震发生后,李伯刚负责组织协调灾区药品供应的艰巨工作。5月15日,位于达州的天府药业第一时间组织了2个加长货车的急用药连夜送往成都。紧接着,位于成都的三个制药厂也将灾区急用的药品送到了集团。

经过紧张筹备,5月16日11时,李伯刚一声号令,7辆满载着灾区急需药品的加长货车从地奥集团集结出发,在高新区红十字会的统一安排下,驶向彭州、安县等重灾区。7辆药车全部由公司管理人员护送,一路上的颠簸、坎坷,让他们体会到地震给灾区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当将药品统一交给药品接收点时,看到接待点的工作人员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地奥志愿者们又主动承担了搬运工的角色,每件药品约50斤,他们就这样一上一下1000多次,卸下了1000多件药品。手,已经酸得不能动了,但是看到灾区人民的遭遇,泪却止不住地流……

地震发生后,地奥集团立即向灾区捐献了价值804.52万元的急用药品,200万元爱心善款。与此同时,集团公司7000名员工还纷纷以各种方式,踊跃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血出力。

灾后重建,需要的是政府、社会各界的力量与支持。灾区医疗卫生重建,需要医药单位和企业鼎力相助。成都地奥集团出资100万元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携手,为十个灾区县级医院建立远程网络平台系统,通过华西医院专家的远程培训和指导,带动了基层医院学科发展,并及时为基层医院提供医疗技术指导和支持,疑难病人的会诊咨询,促进灾后卫生重建。

李伯刚说:“企业是国家经济细胞的组成部分,当然是要承担相应的社会和国家责任的,这种责任不仅仅是为国家多创造利税那么简单。地奥是民族医药工业的一分子,所以,国家所需就是我们企业的奋斗目标。”在集团捐款捐药逾千万元的基础上,李伯刚带头交纳了10万元的特殊党费。在他看来,慈善事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是并行的。

从1987年研制成功“地奥心血康”,到引领地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纯度甾体皂苷企业,再到2003年“非典”期间,地奥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纯度胸腺肽生产基地,都源于地奥的一种浓浓的国家责任。

与很多企业家不同,面对需要担当的社会责任时,某些人是高调宣传,李伯刚却总是低调而行。

与记者谈到宣传,李伯刚淡然一笑:“国难下的慈善是一种责任,既然是一种你必须担当的责任,那还有什么宣扬的理由呢?为抗震救灾缴纳特殊党费,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是必须履行的义务。这不是低调,更谈不上坚守,是一种自己和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已。”

慈善,是世界上最温柔的力量。地奥集团创办20年来,奉行“来源于社会,惠泽于人类”的理念。向中国科学院捐资150万元支持教育,捐资100万元设立中国科学院新药开发基金,捐资100万元设立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地奥青年科研基金,捐资1326万元支援1998年抗洪救灾。历年来地奥集团所进行的公益捐赠已经超过8000万元。

2011年6月18日,中国检察官教育基金会四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暨基层检察院图书室建设工程启动仪式在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举行。启动仪式上,地奥集团向中国检察官教育基金会捐资100万元,资助以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基层检察机关为重点的检察官教育事业(简称“检察官教育基金百万捐资”)。

“无论企业还是个人,他的存在意义和自我价值不在于获取多少荣誉和财富,而在于对社会、对人类的奉献。因此,地奥集团和地奥人把对社会和人类的奉献视为自身价值的体现。” 谈到被聘为“中国检察官教育基金会特邀理事”的收获,李伯刚坚定的说。这就是他——一位民营企业家“兼济天下”的情怀,更是一位新时代英雄“铁肩担道义”的不悔选择。

李伯刚是中国知识阶层创业的成功典范,他用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科研思维,使地奥从平淡中完成了飞跃,蜕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集团。更为可贵的是,地奥的成长历程是完全阳光的,没有一丝带有掠夺成分的灰色痕迹。李伯刚在把握时代脉搏和个人命运时表现出的智慧,他的成长故事和商业经历,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知识分子是如何影响时代和改变个人命运的。

严肃、冷峻、理性、超然、思维缜密,似乎成了李伯刚复杂而鲜明的个性符号。的确,李伯刚是个清醒得有点严苛的人,难免要承受被一些人误读的痛苦,面对多年来“保守”“谨小慎微”等各种各样来自外界的质疑和不解,李伯刚显得极为淡定和从容。

李伯刚主张用科研方法研究企业管理,当市场处处都是资本欲望的强烈表达和扩张时,李伯刚的心境是超然的,他始终不忘作为一名成功企业管理者对社会和民族所应担负的责任。创业伊始,他就把振兴中国中医药事业视为自己及地奥所应担负的一种使命。为了这种使命,他甘愿承受一切痛苦,奋斗终生。

李伯刚的成功命运有强制的时代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脉谋发展而发展。科研工作者“学无止境”的本色在实业家李伯刚身上越来越浓厚。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李伯刚仍孜孜不倦地作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他深知,在这个创新速度极快的新经济时代里,成功的路径和模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对于现代企业的地奥集团而言,随着资本和品牌价值积累,作为现代企业家的李伯刚异于一般企业家的是,他首先想到的是社会与民生。比如,地奥对“检察官教育基金百万捐资”等捐资助学等公益行为并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企业、企业家与检察院双向收益的“双赢之果”。

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竞争异常激烈的现实使“价廉物美”不再成为企业克敌制胜的唯一法宝,而是更需要依靠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誉度赢得客户和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因此,地奥已不再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唯一的发展目标,把开展公益资助活动,塑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企业形象,作为不可或缺的企业目标。

李伯刚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与客户、社会公众建立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才能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捐资助检助学来讲,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地奥的发展与取得的成绩同样离不开良好的社会与经济秩序。地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西部检察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提升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公正执法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服务、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效,为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依法竞争、平等竞争、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法治环境。另一方面,企业也通过捐资助检助学,进而塑造了更好的企业形象,进一步赢得客户和公众的信任与支持,也会给企业自身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优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继续从事公益资助活动奠定了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四川省检察院计财处副处长周辉炬告诉记者:四川省基层检察院是“检察官教育基金百万捐资”最大的受益者。2009—2012年,四川省检察院共向基金会申请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本省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民族地区在职检察人员司法考试集中培训项目,省检察院同步配套近50万元资金用于补助内地其他市级检察院参加全省集中培训的干警。通过这种集中、封闭式管理的强化培训,近几年来,全省检察系统通过司法考试考前脱产培训班的检察人员的司法考试通过率,由以前最低的2.6%提升到最高时的52%,一直处于全省政法系统前列。通过集中考前培训班的学习,该省“三州”民族地区司法考试通过人数迅速增加,大大缓解了检察业务骨干紧缺、人才匮乏、检察官断档等突出问题。

同样的社会环境,同样的市场机遇,却因不同的智慧与胆识,不同的为人与处世风格,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在我眼前的李伯刚先生,实质上平凡却又不平凡。他出身低微,借款起家,他能做到的事,似乎芸芸众生都能做到,但最后,只有他才做到了。

2013年春日的一个黎明时分,第一缕阳光越过不曾停歇的繁华市口,掠过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的亭台楼榭,安静的踏过宽窄巷子的石板路,洒落在地奥集团科研综合大楼的蓝色玻璃上。

站在春日的晨曦中,李伯刚又开始了新的思索……(作者:刘德华 廖宇靖等 来源:《中国报告文学》2013年6月号中旬刊总第45期)

关闭